您的位置:首页>综合 >

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①

2023-04-28 13:41:57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全文约32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编者按:湘中小城涟源,大气磅礴,这里的人素有经商传统,他们呷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磨。看准了一干到底,发达了义薄云天。一批批涟商,走出围城,通江达海,精英群星闪耀。

上下几千年,纵横全世界。家国情怀贯穿涟商经营始终,它使涟源企业家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经商办企升华为实现国富民强。


(资料图)

继《民营经济·邵东传》后,本期走进涟源,为涟源民营经济树碑立传。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斌 摄影 陈杰 杨抒怀 涟源报道

三一基金会启动“乡村振兴旗舰项目”,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成为实践试点基地。

1979年,一名乡里伢子告别家乡,到省会长沙闯世界。

6年后,另一名不甘平凡的后生,面对寂静的后山,立下誓言“产业报国”。

37年后,这前后两名离开家乡的人,在家乡交汇。只是,他们以生意伙伴的身份出现,一方代表的是三一集团,一方代表的是五江集团。

他俩的名字分别是梁稳根、肖自江。

之前,他们还有一个外出讨生活、终成传奇的老乡——彭立珊。他们的家国情怀,都从这个叫“涟源”的地方开始。

故事,从三个商界传奇大佬讲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挑着花花绿绿的塑料盆到处沿街叫卖,这种艰苦卓绝的原始积累,激发了涟源人渴望走出大山,走向大世界的雄心,形成了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壮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这种底蕴,来自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那是一个悲剧英雄,却将自己的血性,深深砌进涟源人的骨子里。

后来曾国藩的湘军,则将涟源人的血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愈发不可收拾,从晚清至民国,再到共和国,涟源涌现了无数血性男儿和女中豪杰,他们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

不战则商。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等湘军将领,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家乡人受到影响,开始外出经商……

多年后,历史的回响仍震撼着涟源大地,并和“竹木商道”一起,让涟源工商业跨入新时期。

何谓“竹木商道”?皆因涟源盛产药材和楠竹,当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篾刀加工竹木制品,肩挑手提跨涟水、渡湘江,销往长沙、武汉等地,祖祖辈辈称这条道路为“竹木商道”。

听上去不过是“土里刨食”的美化版,“竹木商道”却走出了许多商界名人——中国慈善事业第一人彭立珊、中国股改第一人梁稳根、中国保温杯及搪瓷制品大王肖自江……

让我们一一走近他们。

1986年4月10日,涟源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龙卷风和冰雹灾害,全县46个乡镇有34个受灾。

很快,一笔50万元的捐款“从天而降”,用来修复两所中学和新建的民房。

彭立珊祖屋“静养堂”后面,绿荫葱葱、高楼耸立,那是三十多年前他捐建的立珊中学校区。

捐款人正是涟源籍香港商人彭立珊。也就是这次,他邀请时任涟源县委书记的阳花萼,前往深圳商量救灾捐款事宜,同时决定在家乡投资创办立珊中学。

算起来,彭立珊反哺家乡的时间还要更早。1981年起,他就为湖南兴建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项目20多个。

也是在1981年,阳花萼第一次见到了从香港回涟源的彭立珊。“晚上我和县长等县领导,以县政府的名义宴请了彭立珊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打交道,觉得他是个家乡情结非常厚重的人,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绞尽脑汁榨取人民血汗、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如今年逾八十的阳花萼这样回忆。

1984年,彭立珊再次向家乡捐资60万元,用于救济贫困山区的孤寡老人。

而他的家国情怀,不光是局限在涟源。1988年,他购买20台公交车,捐赠给长沙市政府。这批车每天驰骋在从长沙火车站到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的线路上,名为“立珊专线”,不知承载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岁月。

2003年,他启动“彭年光明行动”,累计为宁夏、甘肃、广东和湖南等20多个省区的30多万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治疗,让他们重见了光明。

儿时,父亲叮嘱他,“日后有出息,一定不要忘记父老乡亲的恩德,为家乡做几件好事。”事业成功后,他果然用余生兑现承诺,把慈悲情怀化为义举,这一点,连他的竞争对手都自愧不如。

多年后,阳花萼这样评价彭立珊:“他和香港大亨比,算不上商业奇才,但有一点是绝大部分香港商人不可比拟的,那就是他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慈善家和中国‘裸捐’(所有财富全部捐献)第一人。”

斯人已逝。如今,在他的家乡,记者看到其破败不堪的祖屋“静养堂”后面,绿荫葱葱、高楼耸立,那正是三十多年前他花了300多万捐建的立珊中学校区。

墙上雪白的瓷片在阳光下奕奕有光,和脚下墙倒瓦塌的破败土屋对比强烈。校园里,有孩子走过,欢声笑语,个个眼神有光。

道童村生活水源龙塘湖的水质提升,以及村庄的亮化工程,惠及全村1147户3733位村民,让大家乐开了花。

82岁的涟源茅塘镇老人彭子文,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写了一首歌。这事,十里八乡都知道。

尽管在老人高亢的歌声中,记者难以捕捉方言里的歌词,却能感受到老人对从村里走出去的后生梁稳根的深深感激。

2003年7月3日,距离梁稳根“茅塘发誓”后18年,他和伙伴带领的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A 股挂牌上市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

仪式时间不长,意义重大。这是三一向世界迈出的坚实一步。

对誓要产业报国的梁稳根来说,家国情怀算是实现了一半。

还有一半呢?2013年,三一公益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宗旨是让爱心最大化,让改变看得见。

2019年,三一基金会正式启动“乡村振兴旗舰项目”,梁稳根的老家——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成为实践试点基地。

2021年,道童村迎来基金会7名派驻人员,以及本地招募的7名社工。一年下来,这些“红马甲”为村民提供了1743小时志愿服务,服务766人次。

村里生活水源龙塘湖的水质提升,以及村庄的亮化工程,惠及全村1147户3733位村民,让大家乐开了花。

“基金会还和村委会合作,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2年来,在村内建成了约2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村庄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近30个。”对此,道童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梁跃斌很是开心。

而将城里“社工+照护员+医疗支持”的居家养老模式,搬到道童村后,让每一位村中年长者“生活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生病有人助,应急有人理,独孤有人陪”,像彭子文这样的老人没了后顾之忧。

老人说:“这种幸福的感觉,我就是要大声唱出来,让梁稳根董事长听得到!”

五江集团旗下的湖南天华实业公司养牛场。这里每年向社会投放50头纯种安格斯公牛,通过杂交配种的方式繁育湘中黑牛。

1996年,肖自江回乡创办了涟源市石门村的第一家企业,让这里从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20多年后,当他和老乡梁稳根出现在家乡的合作现场时,已是拥有五江实业、天华牧业等庞大企业群的掌门人。

不过,相比商海的成功,肖自江更是津津乐道自己给有需要的人带来的改变。

从2006 年开始,他就为石门村的全体村民全资购买医疗保险。他觉得,“这也算是为村民的健康上了一道小保险。”

临近五一劳动节,五江实业的工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村里的“石门中学”,则是肖自江父子两代人爱心接力的成果。1948年,肖自江的父亲肖雪初变卖家产租借民房,创办了“石门学校”。上世纪90年代,原村里所建的学校已成危房,肖雪初见后夜不能寐。

1995年底,在外经商的儿女们被当地政府引凤回巢投资办厂。

在大年三十共商投资办厂的家庭会议上,肖雪初提出建校办厂同时进行的想法。他认为学校不能再使用了,孩子们的安全第一。

老人一席话,儿女们为之感动,当晚就筹资近百万元准备建校。校园建好后,兄弟们决定:捐资900万元,建立以父亲名字命名的“肖雪初教育基金”,用来奖励优秀教师及学生。

一个学校建立教育基金,且资金如此之大,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并不多见。

不仅如此。采访时,“牛倌”、五江集团旗下的湖南天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彭繁昌正在养牛场忙得热火朝天。这里,每年向社会投放50头纯种安格斯公牛,通过杂交配种的方式繁育湘中黑牛。十多年来,已累计生产湘中黑牛50多万头,带动娄底范围内5万多农民通过养牛就业、增收。

而返乡的这些年,五江集团已为农村教育、扶贫济困、抗洪救灾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累计捐款超过1亿元。

关键词:

相关阅读